首页

教学质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质量 >> 正文

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16-12-01    点击:

 

 

 

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太原科技大学编制

201611

 


  

一、学校概况

二、本科教育基本状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专业设置情况

3.本科在校生情况

4.本科生生源质量

5.体质健康测试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情况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3.引进和聘用高水平人才情况

4.选派骨干教师深造、交流情况

5.经费投入情况

6.图书、教学用房、设备情况

7.本科开课情况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2.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3.推进教材建设

4.强化名师工程和教学团队建设

5.强化实践教学

6.鼓励教学研究

7.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8.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2.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六、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满意度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3.毕业生就业情况

4.用人单位评价情况

5.就业特色

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上一年度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2.本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附件


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编制和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山西省教育厅编制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精神,现正式发布《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校概况

太原科技大学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1952年,山西省政府创建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3年,学校划归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1955年,长春汽校锻压专业教师、汉口机器制造学校锻冲专业师生整建制并入。1960年,学校升格并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1965年,大连工学院、沈阳机电学院起重输送机械专业师生整建制并入。1998年,改为教育部与山西省共建共管,以山西省管理为主。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同年,山西省化学工业学校整建制并入。

经过六十多年建设,学校现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装备制造主流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哲、教和艺九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博士、硕士、学士多层次教育合理衔接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太原主校区、南校区和晋城校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与安全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等16个二级学院,独立学院1所(华科学院);设有58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13个工程领域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资格。各类学生30000余人。

学校设有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山西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重点(建设和扶持)学科以及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育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创新区等一大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和全国同类院校前茅,部分特色优势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和山西省大专院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参与了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载人航天、核电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科技攻关任务,先后4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和数十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00余项。学校先后与中信重工、三一重工、洛阳轴承等一大批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与太原重工合作研制的大型空间七杆机构滚切剪机、十五辊组合式矫直机等成果广泛应用于宝钢、首钢、太钢等上百家钢铁企业,形成系列化、成套化技术优势,并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面向未来,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术,开放办学”理念,坚持“质量建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方针,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为实现特色鲜明和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学校坚持以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重要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基本目标,以巩固和发展服务于重大装备制造业特色优势学科为核心,努力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能主动适应服务面向定位的高素质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

其中,工程型人才培养倡导“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际、致力于实效”的工程教育传统和精神,结合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遵循工程行业的工作特质和职业诉求,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提高学生工程知识、工程设计、工程实施、价值判断、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截至2015年底,学校本科专业共覆盖8个学科门类、31个专业类别、共计58个专业。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工艺美术专业。其中,工学类专业35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60.4%;理学类专业5个,占8.6 %;经济学类专业2个,占3.4%;管理学类专业5个,占8.6%;法学类专业2个,占 3.4%;文学类专业2个,占3.4%;艺术类专业6个,占10.5%;教育学类专业1个,占1.7%,工科办学特色十分鲜明(见附表1)。

3.本科在校生情况。2015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0532人,其中本科生17210人,专科生1867人,硕士生1346人,博士生109人,本科生占总学生人数的83.82%。本科生较上年增加了1748人。本科生校区分布情况为:主校区12082人,南校区2670人,晋城校区2458人。

4.本科生源质量。2015年,学校共有55个专业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新生共4648人,报到入学4506人,报到率为96.9%(各专业报到率见附表2),其中,在山西本省录取2542人,在其他省录取2106人;理工类4048人,文史类380人,其他220人。2013年,我校招收15名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其中13名学生于2015年转正。

2014年,学校在山西录取普通文理科新生中,理科最高分512分,最低分467分;文科最高分513分,最低分495人;文理科录取最低分分别比录取线高36分和27分。录取新生成绩较前几年有较大提高,其中,山西省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

5.体质健康测试。2015年,全校本科生参加体质健康测试总人数12497人,其中优秀17人,良好551人,及格8684人,总达标率为74.03%(各分项目及格率统计详见附表3)。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情况。2015年,全校专任教师115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为47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1.2%,其中,教授1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6人(占教师总数的31.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51人(占教师总数的55.3%);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938人,占教师总数的81.3%;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856人(占教师总数的74.2%)。学校生师总比例为18.6:1。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2015年,全校共开设课程1356门,其中包含实践教学环节243门,校级任意选修课128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187门,教授承担本科课程门数比例是16.8%。共有98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占教授总数的73%。

3.引进和聘用高水平人才情况。2015年,学校接收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1人,其中返校博士25人,引进博士26人。引进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5人。全年共聘用教师76人,其中初级职务(含助教、助理实验师等)25人,副教授40人,教授11人。聘任教辅和其他系列人员30人,其中,正高级4人(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3人,研究馆员1人),副高级15人(辅系列8人,其他系列7人),中级11人(辅系列10人,其他系列1人)。

4.选派骨干教师深造、交流情况。截止2015年,全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51人,其中仅2015年考取博士的就达11人。全年共31名教师进行了国内外访学,其中国外访学29人,国内访学2人。13人先后参加了为期三个月至一年时间不等的国外学术交流或进修。

5.经费投入情况。2015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4776.24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共投入58.77万元;本科实验经费383.3万元;本科实习经费327.43万元。

6.图书、教学用房、设备情况。学校生均教研仪器设备值1.4140万元,生均纸质图书42.8册,电子图书2105231种、电子期刊15187种,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7.2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8.1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5.6平方米,百名学生多媒体教室座位151.2个,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20.7台。

7.本科开课情况。2015年,全校共开设课程1356门,总计3583.7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为639.25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17.8%;校级选修课249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6.9%。

实践教学学分按照学科门类计算分别为:工科类专业19.2%、理科类专业18.78%,管理学专业19.54%,经济学专业19.63%,文学专业27.45%,法学专业21.12%,教育学专业20.65%,艺术学专业17.6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3.15%。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2015年,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需要地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创新性教学,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学校决定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沿用2011版的五平台框架结构: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及素质拓展,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专业规范和专业标准,以国际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思想为指导,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凝练专业特色;以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为主体;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整合课程内容,科学构建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的原则: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建设课内学时,保证课程质量;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创新能力。

修订的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压缩课堂教学学时,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优化课程内容,改革考核形式;立足社会需求,凝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适当调整课程次序,使转业核心课程前移。

培养方案特点: 1、取消考试、考查的考核方式,取消百分制、五级制和二级制的计分方式。2、大幅减少学生课堂时间,每个专业平均压缩近260课内学时。3、优化课程体系,适度更新老旧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创新学分。4、增设毕业能力要求,增设主要知识与能力对应关系表,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2013年,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经过正式表决,全票通过接纳我国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根据《华盛顿协议》的规定,预备成员通过规定的审查和评估可转为正式成员。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4年再次通过认证,是国内目前通过认证的25所高校、28个机械类专业之一,也是山西省首个通过该认证的学校和专业。   

2015年,我校积极筹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进一步推进我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深造渠道,加强工程专业的国际融合。

2.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载体。2015年,全校共设置有58个本科专业,分布于工、理、经、管、文、法、教、艺八个学科门类中,其中理学和工学专业40个,占到专业总数的70%。尤其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专业领域设置了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铸造、模具等10个专业方向,保留了重型机械行业专业的特色。

2015年,学校新增工艺美术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3个专业通过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授权审核,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2015年,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截止2015年年底,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山西省特色专业7个(详见附表4)。

学校坚持“出精品,上水平”的建设思路。截止2015年,学校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精品课程27门,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人类力量与智慧的延伸—物料搬运装备》(详见附表5)。

3.教材建设

2015年,我校使用教材1000多种,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规划教材占80%以上。我校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正式出版的教材7部(见附表6)。

4.名师工程和教学团队建设

截止2015年,我校共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教学名师21人,校级教学名师32人。

5.强化实践教学

2015年,学校围绕工程专业的能力培养和职业要求,继续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涵盖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实践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设计的全面性与严格性,突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创新性,积极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的工程教育模式。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为41-43周,课程时数占到总课程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目前,全校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见附表7)。

依托企业和社会资源,探索教师“走出去”和工程师“进课堂”实践教学机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就业协议及未来工作特点,到企业进行相关毕业设计,并实行学校和企业二级导师制度。加大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截止2015年底,学校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76个实习实践基地。

2015届毕业生中60%以上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实际,毕业设计(论文)的优良率达到57%。

6.鼓励教学研究,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

教学研究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2015年,学校继续加大对教学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全年教学研究项目获省级立项6项,其中重点1项,校级教研项目主要围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和MOOC建设为指南,共立项44项,其中重点8项。

7.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我校于2015年4月,对2011-2014年本科学科竞赛成果做了41个版面进行会展,校报也进行了专题报道,扩大了学科竞赛的影响。

2015年我校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7项,其中国家级竞赛22项,省级竞赛3项,校级竞赛4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8项(比2014年多两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8项,优秀奖12项;华北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西北赛区三等奖2项;山西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30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75项;校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28项。

我校在201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目,三等奖3项。

2015年,我校共有9个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见附表8)。

2015年,我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2支参赛队伍获得学校一等奖,并代表我校参加山西省复赛,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的成绩。

8.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为进一步拓宽教师、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我校积极与国外院校沟通联系,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教师、学生互访交流稳中有升。

2015年2月,我校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签署合作协议;2015年3月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续签了校际合作协议备忘录,建立了本科生赴澳攻读硕、博士学位和进行短期交流的渠道,加强了教师和科研人员交流互访;与美国西佛吉尼亚州和爱达荷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和部分大学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交流洽谈;与美国路易斯克拉克州立大学签署校际合作框架协议;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备忘录。 

2015年我校共接待17名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英国、日本等国和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在我校进行了短期授课、讲学、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接待了分别来自美国奥本大学和北佛罗里达大学的17名短期交流生。

2015年我校共有5名教师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圆弧地方合作项目,11名教师获批山西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的省筹留学人员项目,其中包括高级访问学者1人,单位推荐访问学者2人,校际合作项目5人、境外国际会议3人。

随着学校对外合作交流的拓展,本科教育教学对外交流也日益加深,与国外高校本科生互培工作顺利推进。2015年有1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5名2013级环境工程“2+2” 中外合作班学生达到联合培养要求,赴美国奥本大学完成第二阶段学习,并在2015年招收中外合作班学生24人。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本科教学工作评估(2006年)的洗礼,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生命线的观念,学校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定期召开教学专题工作会,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年度工作要点中。学校确立了校领导分工联系学院制度和工作机制,校领导深入学院(部)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状况,指导、督促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2015年学校在学期期初、期中、期末召开三次校长办公会,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2015年,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教学常规为抓手,把握教学各环节,强抓教学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继续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积极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努力做到教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和程序化。先后出台了《太原科技大学学生证、校徽管理办法》、制定了《太原科技大学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讨论稿)》、《太原科技大学创新实验课管理办法(讨论稿)》、修订《太原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通过规范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监控力度等举措,构建了目标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15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主要教学环节检查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过程监控观测点(见图1)。学校实施校院两级教学质量日常监控体系,校级工作的重点是宏观指导,专题调研,个别抽查等,院级督导的重点是保证教学各环节质量内涵及监控教学日常运行情况(见图2、附表9)。

2.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2015年,我校继续加强领导听课、同行督导、学生评教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此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经统计,我校领导听课总体覆盖率为15%,其中优、良、中、差比例为30%、 30%、40%、0;同行督导覆盖率为85%,其中优、良、中、差比例为10%,29%,58%,3%;学生评教覆盖率为100%,其中优、良、中、差比例为11.3%,35.4%、51.3%,2%。

学校督导组督导专家除了听课外,还进行试卷抽查、毕业设计抽查、实践教学环节抽查等工作,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二级督导组交流沟通。学校督导组每两周召开一次督导组工作会议,汇总、统计、分析发现的问题,并反馈到所在学院,由学院负责改进工作。

2015年,我校借助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将上学期教学评价结果排名后10位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具体的分类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学校主要教学环节检查体系图

 

 

 

 

 

 

 

 

 

 

 

 

2: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图

 

 

 

 

 

 

 

 


六、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其中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调查学生学习满意度。

1)问卷调查。按不同专业和年级、按一定的比例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教学环境的满意度,教学条件的满意度,教师教学态度的满意度,学生学习环境及学习条件的满意度,可享用教学资源的满意度,最满意教师的提名,最不满意教师提名等。(2)教师座谈会。主要参与人员是学校的中青年教师。重点对教学各环节和教学制度及教学方法征求意见和建议。(3)学生座谈会。了解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生对教学各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任课教师教学进行评价。(4)毕业生调查。通过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校更加合理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持满意态度,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持较满意态度。认为教学中急需改进的地方是增加教学实习和实践环节的课时量,教师应选择实用性和前沿性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准。2015年学校本科毕业生总计2725人,其中毕业2688人,结业17人,毕业率为98.6%。授予学位2646人,授予率为97.1%,193人获得双学士学位。

3.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5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88.91%。其中签订协议就业1017人,占本科毕业生的37.83%;国内升学329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2.24%;出国留学6人,占本科毕业生的0.22%;自由职业或灵活就业1012人,占本科毕业生的37.65%;西部计划和预征入伍24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89%;自主创业10人,占本科毕业生的0.37%。学校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见附表10)。

4.用人单位评价

为了真实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质量评价,每年我校组织校院领导、就业工作相关人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分赴全国各地进行用人单位走访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工作态度 

调查显示,90.85%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作态度认真,有较高的敬业精神,显示了青年学生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和追求进步、求得社会认同的价值观。

2)、思想作风

调查显示,97.02%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素质,能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坚持原则,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肯定了我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及德育教学效果。

3)、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

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的基本保障。调查显示,有95.37%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适应工作能力较强,业务水平提高较快,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很快。

4)、专业知识

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经过几年的锻炼能在专业岗位上出色的完成任务。有94.56%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工作几年后,大多都在相关专业岗位表现出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同时也有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掌握学科(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议学校在教学中加强新知识教育和学科(专业)前沿理论知识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5)、团队合作能力

调查显示,87.98%用人单位认为我校的毕业生具有较高团队合作意识,与同事相处融洽,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意识强烈。同时也有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高。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这一环节的教育,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5.就业特色

1)、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按照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来看,机械钢铁等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电力能源行业为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所占比例分别为37.15%、14.95%, 6.59%、3.86%,这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与学校为重型机械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培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相匹配。(见3)

    

     3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2)、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

2015届本科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1017人,其中国有企业419人,占41.04%;其他企业111人,占10.87%;党政机关10人,占0.98%;事业单位15人,占1.47%;部队2人,占0.20%;私营企业135人,占13.27%;外资企业24人,占2.36%;股份制企业235人,占23.11%;民营企业66人,占6.49。(见图4)

       

   4      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

 

七、存在问题及对策

1.上一年度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

对上一年度提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广大干部、基层教学组织和一线教师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1) 在提高学生学风方面

学生学风的下降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客观上与社会形态、错误思想密不可分,主观上与学校管理松懈、教师教学水平下降、学生学习热情不足相关。十八大以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正在逐步好转,因此,2015年,我校提高学生学风,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观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加强学生入学教育,严格学生考勤制度。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专门的学业管理条例和纪律规章制度的宣讲,及早预防。建立教务处、学生处联动机制,成立校、院、班三级考勤巡查,学校监督抽查,学院全面把控、班级及时汇报,从而督促学生进入课堂。

第二,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课堂教学兴趣。2015年,我校与清华“学堂在线”签订协议,试用学堂云平台,探索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利用我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并以此为主题,进行教学研究立项44项。

第三, 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代表着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需要每一名班级成员的付出,同样也会激励着每一名班级成员不断努力,它是一种氛围,一种力量,氛围和力量的不断扩散,就是整个学校的文化,就是学校良好学风的体现。

2)在促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方面

教育国际化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是中国高等学校进一步与国际融合的需要,2015年,我校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举措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拓宽交流合作的形式和渠道,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以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国际视野。 

第一,加强宣传,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我校利用春季选拔交流生和新生入学时间,通过制作展板、举行讲座、开展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在校生出国交流学习制度和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赴国外交流学习的认识和积极性。

第二,注重外语培训,提高对外交流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能力。我校每年都聘请外教开展外语专业教学,2015年,除进行外语专业的教学外,还将外教的教学范围扩展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及普通教师的外语提升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教师、学生的出国交流比例。

第三,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提升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愿望。中外教学模式和课程容量设置的不同,带来学期教学任务的巨大差异,而返校后补修在交流期间未修读的部分课程,成为学生对出国交流学习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因此,2015年,我校放宽学生返校补修课程的条件,尽可能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提升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愿望。

2.本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室和课内试验的管理有待加强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任务,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校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的管理,一直以来是薄弱环节,其问题根源来自管理体制的不顺畅。2014年以前,我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由资产与实验室管理中心负责,教务处负责实验教学任务的安排,过程环节基本处于管理真空。2014年后,我校将实验室管理工作划归教务处负责,资产与实验室管理中心只保留实验设备采购的工作,这从根本上理顺了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的管理,尽管如此,通过调研发现,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不健全,使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制度或落后、或短缺。长期以来,我校在实验室管理中一直沿用十几年前的制度,这不仅与学校当前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也违背了实验室自身建设的基本规律,造成了制度的落后与实验教学不断更新发展的矛盾。第二,实验教学人员能力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使学校在专业面向、人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均进行了调整,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实验教学也理当做出调整,而实验人员的再学习、再培训成为推进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结果显示,我校在提高实验教学人员能力方面并没有完善举措。第三,实验室存在重复建设。不同专业间的交叉实验、教学与科研间的相同实验,因实验室的管理主体不同,出现各自为阵,单独建设的局面,使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造成资产的浪费。第四,课内实验管理不规范。课内实验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到某一实验室,经常出现任课教师和实验人员同时指导学生实验的记录,那么,应该由任课教室指导,或实验人员指导,亦或共同指导,指导工作如何分配等都需进一步规范。

 


1:专业设置一览表

学科

门类

类别

专业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法学

法学类

1

法学

030101K

社会学类

2

社会工作

030302

工学

材料类

3

冶金工程

080404

4

材料物理

080402

5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80406

6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401

7

焊接技术与工程

080411T

电气类

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自动化类

9

自动化

080801

电子信息类

10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11

通信工程

080703

12

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05

计算机类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14

网络工程

080903

15

软件工程

080902

16

物联网工程

080905

力学类

17

工程力学

080102

化工与制药类

18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301

19

制药工程

081302

生物工程类

20

生物工程

083001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21

安全工程

082901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22

环境工程

082502

23

环保设备工程

082505T

机械类

24

工业设计

080205

25

机械工程

080201

26

车辆工程

080207

27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4

2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2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203

30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080206

矿业类

31

油气储运工程

081504

化工与制药类

32

能源化学工程

081304T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33

物流工程

120602

交通运输类

34

交通运输

081801

35

交通工程

081802

土木类

36

土木工程

081001

仪器类

37

测控技术与仪器

080301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38

市场营销

120202

39

会计学

120203K

电子商务类

40

电子商务

120801

工业工程类

41

工业工程

1207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4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教育学

体育学类

4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40203

经济学

经济学类

44

经济学

020101

经济与贸易类

45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46

环境科学

082503

数学类

47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2

48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物理学类

49

应用物理学

070202

心理学类

50

应用心理学

071102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51

英语

050201

52

日语

050207

艺术学

艺术类

53

艺术设计学

130501

54

绘画

130402

55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56

环境设计

130503

57

产品设计

130504

58

工艺美术

130507

 


2:2014年本科各专业实际报到率统计表

学院

专业

录取人数

报到人数

报到率

外国语学院

英语

69

67

97.10%

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47

46

97.87%

环境设计

50

49

98%

视觉传达设计

45

45

100%

机械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

109

105

96.33%

机械电子工程

96

94

97.92%

工业设计

35

33

94.2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06

397

97.78%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70

67

95.7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55

54

98.18%

材料物理

115

110

95.6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211

201

95.26%

焊接技术与工程

53

52

98.11%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73

69

94.52%

冶金工程

112

109

97.32%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75

70

93.3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39

135

97.12%

电子信息工程

109

107

98.17%

通信工程

108

104

96.30%

自动化

94

90

95.74%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

79

77

97.47%

会计学

111

108

97.30%

国际经济与贸易

75

72

96%

电子商务

76

72

94.74%

市场营销

174

171

98.28%

工业工程

55

53

96.3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7

54

94.74%

人文社科学院

社会工作

69

65

94.20%

应用科学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75

72

96%

工程力学

94

89

94.68v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75

73

97.33%

法学院

法学

69

66

95.6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5

104

99.05%

软件工程

223

217

97.31%

网络工程

76

75

98.68%

物联网工程

75

75

100%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19

114

95.80%

化学工程于工艺

118

113

95.76%

生物工程

70

62

88.57%

油气储运工程

80

77

96.25%

环境与安全学院

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30

23

76.67%

晋城校区

安全工程

80

78

97.50%

环境工程

79

77

97.47%

环境科学

81

81

100%

环保设备工程

83

78

93.98%

交通工程

80

78

97.5%

交通运输

81

78

96.30%

物流工程

81

76

93.83%

土木工程

80

78

97.50%

能源化学工程

82

78

95.12%

制药工程

80

78

97.50%

合计

4784

4616

96.49%

 

 

 

 

 

 

 

 

 

 

 

 

 

附表3: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及格率统计表

序号

项目

达标率

男生

女生

1

身高体重

73.9%

69.8%

2

立定跳远

83.5%

71.4%

3

肺活量

86.1%

84.2%

4

50米跑

79.4%

78.1%

5

引体向上

12.1%

6

1分钟仰卧起坐

75.8%

7

800米跑

63.7%

8

1000米跑

65.9%

 

附表4: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西省特色专业一览表

专业名称

特色级别

批准时间

负责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

2008

徐格宁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国家级

2008

李永堂

自动化

国家级

2009

孙志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

2010

曾建潮

工程力学

国家级

2010

崔小朝

环境科学

山西省

2011

钱天伟

材料科学与工程

山西省

2011

柴跃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山西省

2012

韩如成

工业工程

山西省

2012

李亨英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山西省

2013

白尚旺

信息与计算科学

山西省

2014

王希云

机械电子工程

山西省

2015

张学良

 

5:学校山西省精品课程共享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主要成员

1

金属结构

徐格宁

高崇仁、高有山、李宏娟、杨恒

2

数值分析

王希云

陈培军、黄志强、王欣洁

3

模拟电子技术

高文华

闫晓梅、任青莲、曹俊琴、李东红、

黄庆彩

4

微观经济学

乔彬

吕月英、梁佳、李静、金波

5

材料力学

崔小朝

常红、戴保东、马崇山、赵子龙

6

高等数学

张雪霞

杨斌鑫、张新鸿、董安强、原军、朱烽

7

管理学

李亨英

何云景、刘瑛、郭玉冰、常洁

8

自动控制理论

李虹

邵雪卷、陈志梅、王健安、孙前来、

王银

9

铸件形成理论基础

李秋书

王宥宏、郝维新、罗小萍、王芳

10

材料科学基础

张代东

田玉明、宫长伟、柴跃生、郑建军

11

起重机械

文豪

王全伟、秦义校、姚峰林、渠晓刚

12

连续输送机械

孟文俊

张亮有、韩刚、姚艳萍、宁少慧、

孙晓霞

13

工业车辆

陶元芳

卫良保、杨恒、周利东

14

算法与数据结构

张荣国

张素兰、胡静、李晓明、刘静、李富萍

15

软件分析与建模

白尚旺

高改梅、武妍、党伟超

16

大学物理实验

魏计林

陈琳英、邱选兵、刘渊、李旭峰、杨旭东、王建荣、李传亮、李晋红、张艳霞

17

工业催化

王远洋

潘瑞丽、张铁明、苏深

 

 

附表6:学校2014年主编、参编教材一览表

书名

作者

参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线性代数

王希云

王欣洁等 

高等教育

2015.2

高等数学

张雪霞

原军等

上海交大

2015.3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

赵民胜

李梅丽

中国人大

2015.8

概论统计与建模

李俊林

夏桂梅等

科学

2015.8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毕满清

高文华等

电子工业

2015.2

学校体育教程

居向阳

朱舰

北体

2015.6

新编大学德语—词汇练习

朱建华

顾江禾

外教研

2015.4

 

附表7: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级别

批准年份

1

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

2008

2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

2005

3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

2006

4

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

2007

5

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

2007

6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

2008

7

材料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

2009

8

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

2010

9

化学与生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

2013

10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

2014

 


附表8:2014年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成员

指导教师

姓名

职称

2015261

咪唑类离子液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新型燃料电池型能的研究

陈力、成俊伟、温佳伦、崔慧茹、刘新娟

王远洋

教授

2015262

煤层瓦斯注热抽采数值模拟

武德尧、姚德昭、陈树峰

谢建林

副教授

2015263

基于单片机的锂电池系统设计

王磊、杨柳、王利民

 

何秋生

副教授

2015264

煤矿安全应急语言仿真系统

高小霞、杜嘉欣、李荣、武雁飞

潘理虎

副教授

2015265

图书馆自动提示借阅信息系统

李婧、杨凯博、苏东旺、孙瑞

郭红戈

副教授

2015266

融化极气体保护焊熔滴动力学特征研究

齐志龙、孙佳男、高洋洋、沈文辉

吴志生

教授

2015267

摩托车发动机节能技术研究

张天宇、候璞

要志斌                                 

讲师

2015268

固定点智能快递业务机系统

姚利军、史丽鹏、武亚枝、姬嘉娜、李春园

李亨英

教授

2015269

计创意平板折叠桌中的数学问题研究

计卫慧慧、任志鹏、王二耀、刘润璇

陈培军

副教授

 


附表9: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临近观测点分配表

项目

教学质量监控

与评估中心

教务处

学院

学生处

教学纪律

 

调课

 

备课

 

 

教学进程表

 

 

教案、讲义、大纲

 

 

学生花名册  平时成绩记录

 

 

课堂教学组织

 

 

教师仪容仪表

 

 

学生仪容仪表

 

语言板书

 

 

多媒体使用

 

教学内容、内涵、教学方法

 

 

使用教材

 

 

作业布置、批改

 

 

实验内容、质量

 

 

实验报告

 

 

学生纪律

 

教师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考试规范

 

试题质量

 

 

 

 

 

 

附表102015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专业

总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36

121

88.97%

材料科学与工程

55

44

80.00%

材料物理

30

20

66.67%

冶金工程

35

32

91.43%

焊接技术与工程

49

46

93.88%

车辆工程

67

65

97.01%

机械电子工程

59

57

96.6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78

357

94.44%

工业设计(理)

22

16

72.7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68

141

83.93%

电子信息工程

35

26

74.29%

通信工程

67

48

71.64%

自动化

66

63

95.45%

测控技术与仪器

27

25

92.59%

法学

84

63

75.00%

工程力学

26

24

92.31%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57

46

80.70%

信息与计算科学

56

45

80.36%

经济学

103

86

83.50%

电子商务

35

28

80.00%

工业工程

29

26

89.66%

国际经济与贸易

36

29

80.56%

市场营销

32

24

75.00%

会计学

102

76

74.5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8

23

82.1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67

161

96.4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81

173

95.58%

市场营销(专升本)

27

26

96.30%

生物工程

52

49

94.23%

环境工程

32

31

96.88%

环境科学

30

22

73.3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7

57

100.00%

网络工程

30

28

93.33%

软件工程

9

9

100.00%

交通运输

60

58

96.67%

物流工程

34

33

97.06%

社会工作

29

24

82.76%

应用心理学

27

19

70.37%

社会体育

29

29

100.00%

艺术设计

61

61

100.00%

绘画

11

11

100.00%

工业设计(文)

16

16

100.00%

英语

54

52

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