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本情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本情况 >> 正文

2022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3-04-24    点击:

锐意改革创新 奋力攻坚克难

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建设

——在太原科技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

第九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3年4月21日)

党委副书记、校长 白培康

各位代表、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学校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回顾与总结

2022年是学校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在党建工作方面,各级党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活动,在学校掀起了二十大精神学习热潮;推动党建工作与重点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调整处级干部114人,新提任处级干部69名,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获批省级精品思政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强化疫情防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学校遭遇突发疫情的情况下,听党指挥,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涌现了大量的先进感人事迹,为大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党建引领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学科建设方面,聚焦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建设,统筹推进新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新能源五大学科群建设;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较好成绩,机械工程学科评为B类、控制学科评为C+类、材料学科和计算机学科评为C类,学科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在“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我校名列第184位,是我校历史上最好排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首次进入“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在去年10月公布的US News2023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名列全国第220位,位居全省第三;提前启动了博士点申报工作,明确了“保二争三”的工作目标,通过整合资源、凝练方向、补齐短板、压实责任,有力推动了申报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完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新增复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慧交通、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等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申报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0个,新增一本招生专业7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22门;“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群”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推荐申报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奖1项、省级奖5项;“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入选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获批经费8000万元;“高端工程机械及重型装备智能化产业学院”被认定为山西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开设“秉渊实验班”;计算机学院与华为集团共建特色软件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获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160余项,其中一等及以上奖项32项,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名列全国第120位,较上一轮榜单提升86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获省优秀论文21篇;完成招收国际留学生资质的备案和审核工作,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9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达到85%,位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在师资队伍方面,坚决落实省委省校合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大人才精准引培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制定修订《秉渊学者计划实施办法》《教职工在职进修培养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引培政策环境;全年引进高端人才5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生92人,新增教授28名、副教授57名,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2名教授入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成为山西省唯一上榜的高校。

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加强了科研组织、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制定修订《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办法》《科研突出成果奖励办法》《科研业绩配套项目办法》等8项制度,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创新生态;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和研究中心9个;与山西交控集团、太原四联重工集团、河南卫华集团等238家校友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设立科创基金3.3亿元;国家级项目立项数、科研进款、科技奖励数和授权发明专利数均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2项,比2021年增加一倍,科研进款达到1.3亿元,比2021年增加2000万元,获省部级和行业科技奖励26项,其中,省级一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209项,比2021年增加42项,成果转化33项。

在办学条件方面,积极筹措各类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共争取政府债券、中央支持地方资金、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资金等项目资金4.5亿元,获批中央财政设备购置贴息贷款5亿元;完成文法教学楼、实践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计算机学院楼、外国语学院楼、新图书馆楼开工建设,完成校史馆工程建设,至善苑研究生宿舍项目设计立项,筹集1.28亿元用于南社学生公寓购置;积极推进银校合作,争取筹措4000余万元用于智慧校园建设;投入800余万元采购9万册纸质图书和26个电子资源数据库。

在民生改善方面,积极推进教职工住宅小区房产证办理;实施各类专项维修项目30余项,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落实《山西省规范事业单位工资津贴补贴实施办法》,筹措资金8162万元,提高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待遇。

在平安校园建设方面,学校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压实安全责任,加大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力度,投入400余万元用于安全设施完善和隐患整改,确保了校园安全稳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按照上级部门和属地要求,进一步完善校园疫情防控应急体系,健全重大突发卫生事件防控制度,构建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层层压实防控责任;南校区突发疫情后,学校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疫情防控专班,全力以赴做好疫情应急处置的各项工作,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大程度保障了师生健康、维护了教育教学秩序。

在内部治理方面,修订完成《太原科技大学章程》,修订完善《教师分类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合同管理办法》《财务报销管理办法》等20余项制度,办学治校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成立党委人才办、产教融合中心、智能制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科学技术部更名为科学技术研究院;不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学院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育、职称评审、绩效考核、预算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权限;深入推进目标责任考核,强化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目标任务的考核,更加突出了实际贡献度,激励作用不断彰显。

在校庆工作方面,举办校庆系列高端学术交流活动56场、大学生校庆主题系列活动20余场;重新编写了《太原科技大学校史》;完成校庆画册邮册印制、道路楼宇命名以及校园雕塑建设;整理完善重点校友名录;改组、成立各地校友分支机构41家;与山西交控集团、太原四联重工集团、河南卫华集团等238家校友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设立科创基金3.3亿元;开通了校友捐赠平台,收到校友捐款及实物捐赠约600万元。

刚刚过去的一年也是第六届教代会以来五年新征程的生动缩影。这五年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在学校向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转型和新冠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答卷。

五年来,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增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冶金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山西省高端基础件成形制造和冶金装备2个院士工作站;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前1%;学校学科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各类机构排名位次都有显著提升,特别是校友会排名首次进入前200位,软科排名首次进入前300位。

五年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高水平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专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增智慧交通、复合材料成型工程、工业智能等13个本科专业,应用型招生专业数达到53个,占专业总数的88.3%;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达到7个;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数量达到67门。

五年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获批重型机械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和研究中心22个,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83项,包括国家级基金项目11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7项、省重点研发计划76项;科研项目进款逐年增加,累计达到4.35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4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26篇,出版学术专著143部;获国家专利授权598件。

五年来,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全职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柔性引进双聘院士3人、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20人、国家杰青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引进优秀博士248人,博士化率由35%提高到47.1%,具有企业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0.13%;2位教授连续2年荣登爱思唯尔(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五年来,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共筹集投入资金11.36亿元,完成了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新校区二期工程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对各类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信息化水平进入全省高校前列;图书资源进一步丰富,电子数字资源实现学科全覆盖;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提高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待遇;学校连续5年获省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借此机会,谨向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离退休同志和海内外校友,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

第二部分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各位代表,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任重道远。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三年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进程、节奏与方向,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从国内发展形势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普及化阶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主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写入党代会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在突出位置,强调了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我省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实施了“1331工程”,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高校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步伐,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升高校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今年2月,省委书记蓝佛安在省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更好推动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并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统筹引导“双一流”和应用型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新的发展形势给我校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是从我校内部形势看,我校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办学历程,总体上看,办学条件、内涵建设、综合实力稳步增长、持续向好。但近年来高校间竞争加剧,双一流高校发展势头迅猛,给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找准特色定位,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重大的时代命题和战略选择。校党委在深刻分析学校的发展形势后,在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把我校建设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新定位,这个定位对学校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治理体系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定位,学校当前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学科专业竞争力不够强,学科专业布局还不尽合理、学科高原不广、高峰不高(一级博士点学科仅有3个);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科研成果;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全链条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距离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还有一定差距;办学基本条件存在短板还需进一步改善等。对于这些问题,全体教职员工要有清醒认识,勇于面对、积极思考、主动作为,争取早日补齐短板,蓄积发展动能。

第三部分思路与举措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我校向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关键之年。学校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围绕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性和关键性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深入推进“七大工程”,推动我校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护航工程”

要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

——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按照上级部署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等活动;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依托重点马院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深化理论阐释,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推出一批示范微党课,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细化完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机制,制定完善《关于开展院级党组织校内政治监督的实施意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管理办法》《组织员队伍管理办法》《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实施细则》《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分层分类精准施策,持续开展党内月度专题活动。

——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落实院级党组织会议、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继续推进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加大“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力度,打造一批“战斗堡垒”示范典型;加强师生党支部建设,开展在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或学生社区设置师生党支部试点工作;强化党建引领,深入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

——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构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推进“起底式精准思政”,创新思政育人模式;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校级网络思政中心建设,提高师生网络文明素养;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索“网格化”管理;健全“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体育达标率提升至90%以上;选优建强辅导员队伍,强化辅导员宣讲团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提升辅导员能力。

——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意识形态工作的协同机制,健全风险预警、定期沟通、分析研判、阵地管理、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强化校院两级网评员的培训、管理;完善督查督导工作制度,推动检查考核考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干部选任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精准化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突出强化干部能力素质,选优配强处科级干部;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分类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专职组织员素质拓展和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行动;全面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推进干部考核常态化,把考核结果与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任免奖惩结合起来,推动干部能上能下。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从严治党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清廉科大“六清”工程,打造清廉校园文化;抓好学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持续深化“三不腐”一体推进;开展第九届党委巡察工作,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长效机制;持续纠治“四风”,锲而不舍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

二、深入推进“学科转型升级工程”

要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组织模式和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基础学科、人文社科类学科与五大学科群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带动作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成立新一届学科建设委员会,全面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工作;对接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入分析学科建设现状,制定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学科建设升阶进位。

——实施高峰学科建设攻坚行动。对标A类学科标准,全面梳理机械学科存在的差距,细化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强化特色与优势。

——实施高原学科建设行动。出台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建强学科团队,加强项目化管理与绩效考核,推进五大学科群快速发展;持续提升3个ESI前1%的学科水平,确保“不掉位”,重点培育化学与环境学科冲击ESI前1%。

——实施学科强基与整体提升行动。加强数学、化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加强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基础学科、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借力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改造,促进学科水平整体提升。

——加快推进博士点申报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压实责任,加强交流,补齐短板,完善材料,全力以赴,力争实现博士点申报“保2争3”目标。

三、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强化工程”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和我省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健全完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进一步完善研究应用型产教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材体系,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校企高层次人才双向聘用与考核机制,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建立完善产业学院、特色软件学院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快建设“煤机装备智能制造”、“先进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软件学院,新增1-2个省级产业学院;加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基地”和山西省“高端工程机械及重型装备智能化产业学院”建设,深化“秉渊实验班”教学改革,新增1-2个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班。

——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增材制造工程”等4个新工科专业;持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认证10个专业,力争4-5个专业通过认证。

——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着力构建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健全课程质量标准,打造更多“金课”,力争新增国家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10门;开展“精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选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选树课程思政优秀教师30人。

——加大教改项目和成果支持力度。围绕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数字化教学等,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培育一批高质量教研成果,力争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成果10项,积极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提高“双创”和学科竞赛水平。加强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出台“分层分类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加强统筹组织,提高博士生、硕士生参与度,力争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与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00项,其中一等奖50项;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吸纳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强、成果转化效益显著的团队入驻众创空间。

——稳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按照《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行动方案》,制定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修订完善“研究生导师分类评价和招生资格动态管理制度”,提升导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研究生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力争获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20篇以上,培育省级研究生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2-3个、专业课教学团队3-5个,培育省级公共基础课精品课程2-3门、专业课精品课程3-5门,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

——持续提高生源质量。新增10个以上一本招生专业,争取一本招生人数达到招生总人数的80%;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硕士研究生增加100名,博士研究生增加10名左右;完善“综合评价、能力为重的招生考试机制”,健全本硕博贯通联合培养机制,持续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通过国际学生招生资质的现场考察,完成国际留学生招生任务。

——持续提升就业质量。进一步压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加大访企拓岗力度,校领导班子不少于100家,学院领导班子不少于20家;提升就业工作精准服务力度,确保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2%,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7%。

四、深入推进“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力度,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修订科研绩效政策,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优化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设机构和职能,强化国家部委和军口项目的对接能力;加强学院科研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两权试点工作。

——加强科研机构的分层分类管理。优化调整科研机构布局,完善运行机制,建强科研团队,提升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竞争实力和服务产业的水平,力争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4-5个;高质量完成“重型机械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验收;积极推进“冶金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脱培”工作,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与中电二所共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创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拓宽科技资源获取渠道,积极推进3.3亿元科创基金项目落地。

——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40项(其中,国家基金35项)、军品科研项目10项,科研进款达到2亿元;力争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授权发明专利260项,实现成果转化50项,转化金额1000万元。

五、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要坚决落实省委省校合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推进落实“秉渊学者”选聘工作,发挥好高层次人才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精准对接学科建设需求,制定完善高水平学术团队引进管理办法、学术院长聘任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引才、育才、聚才、留才的政策环境,面向海内外,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引进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0名、学术骨干20名;根据大项目申报需求,采用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短期聘用、退休返聘等方式,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专家人才、领军人才10人;加大高层次人才申报力度,力争国家级人才项目取得突破。

——加大优秀青年博士的引育力度。依托优势科研平台团队,引进培养80名以上学术潜力好的优秀青年博士,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53%;加大对新引进博士的培养和考核力度,充分利用挂职锻炼、企业合作、博士后培养等途径提升青年博士的学术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外聘同类型高校优秀教师300名、企业行业优秀人才200名作为兼职教师。

——多措并举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制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教师访学、进修、“双师型”教师培育(企业特派员、企业博士后)等方面的制度,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完善落实教师分类分层考核管理办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师,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职称评审制度。

六、深入推进“治理机制优化工程”

开展新一轮制度废改立工作,完善岗位设置,持续优化校内资源配置,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切实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入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的责权利关系,充分发挥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管理,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结构,强化人员分类管理与分类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励性绩效挂钩,实现“优劳优酬、优绩优酬”;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办公信息化水平,构建规范高效的行政审批体系。

——进一步优化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修订完善各单位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指标体系要更加科学精准,加大重点工作任务的考核权重,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实际贡献,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压实责任;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与领导班子、干部考核、绩效分配、评先选优、干部选用挂钩。

——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制定公共用房管理办法,对教学、科研用房实行“分类定额配置、超额有偿使用”;建立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加大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力度,提升资源利用率;强化预算执行和过程评价,加强项目审计和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深入推进“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要积极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加快推进校园基本条件建设,不断完善公共保障服务体系,着力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环境。

——稳步推进基本建设。积极推进窊流地块145亩土地、南社学生公寓购置工作;完成产教融合中心(实践楼、文法楼)建设;完成外国语学院楼、计算机学院楼主体工程建设;按计划进度推进新图书馆建设;做好南校区基础设施和宿舍楼维修改造;推进多功能教室、至善苑研究生宿舍楼前期手续和招标工作;协调好“漪汾街西延”下穿工程。

——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银校合作项目落地,筹措4000余万元信息化建设资金;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信息系统创建工程”、“网络安全保障工程” 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

——加强资金筹措与民生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政府债券、中央专项资金等项目经费3.2亿元,保障民生改善和校园基本建设;改善附属小学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世纪花园家属区房产证办理。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按照《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第七版)》,严格落实各类传染性防治举措,进一步加强发热诊疗点、健康驿站建设,强化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畅通转运诊疗绿色通道,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压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应急防控能力建设,加大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力度,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同志们,全体教职员工与学校既是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更是发展共同体,学校过去取得的成绩凝聚了全体教职工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学校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与艰苦奋斗。

今年是学校站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谋划更大发展的关键一年。全校教职员工要切实增强主人翁意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要切实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攻坚克难,争创一流。要切实增强目标意识,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抓好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同志们,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凝聚起推进学校发展的磅礴伟力,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